“从露天矿山来看,边坡越来越陡,300米以上的边坡数量越来越多;地下矿山开采深度越来越深,有的接近2000米。”李全明以深邃的行业洞察力,为大家勾勒出矿山开采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推进,系统性风险与深层次问题如影随形,悄然滋生。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老矿山,由于早期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的局限,难以契合当下严苛的安全标准,导致问题频发,成为矿山安全领域的“老大难”。
李全明指出,除了常见的不安全行为与设备隐患,矿山深部开采区域存在大量的采空区,尽管采取了充填处理,但在接顶率与地下水的双重影响下,问题依然棘手难解。而且,深部开采环境、地质环境复杂,给开采作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李全明认为,尽管存在技术上的难题难以彻底解决,但通过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安全生产理念上,通过技术更新、管理水平提升是可以预防的。”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信心。
在加强预防的具体路径上,李全明指出,通过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工作,能够精准锁定潜在风险;而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如井下大量应用巡检、采矿机器人,对环境温湿度、有毒有害气体智能监测;采矿作业系统智能化改造,减少井下人员数量等,则为传统矿业的安全水平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满怀热情地说道:“智能化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保障工人安全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为矿山安全生产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在科技的加持下,矿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逐渐明晰。李全明高瞻远瞩地指出,一是朝着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实现智能矿山、无人矿山的宏伟愿景;二是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无废矿山建设,让矿业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新时代对矿业提出的新需求,李全明就高校如何培养矿业人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新时代的矿业人才必须与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紧密相连。“矿业需要的是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采矿、选矿技术,还应具备信息化、法律、管理科学等多方面的常识与素养。高校教育人才要与产业链、创新链密切结合,在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培养人才。”李全明说。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李全明表示,北方工业大学已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了产业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让莘莘学子能够在学校亲身感受人工智能与矿业行业深度融合的魅力与成效,为他们未来投身矿业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